(相关资料图)
走进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低碳建筑和设施是其最显著的特色:厂房屋顶的大面积太阳能光伏板、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各种清洁能源集成的泛能网……中德生态园通过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建设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碳排放,形成了健康、节约、低碳园区运行模式,摸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减碳密码”。
“我们是青岛市首批‘非煤化’试点区域,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构建出一套多元化新能源供给体系。”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生态规划建设部副部长王宝琪告诉记者,不用煤炭发电,就得寻找新能源,但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缺点,不管是风能、水能,还是太阳能,都属于“老天赏饭”型,而难点就在于如何“驯服”它们,使其变稳定。
经过探索,中德生态园依托新奥集团泛能网的技术支撑,在园区里建设了一套多能互补联合供能系统,在该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光伏、地热等多种清洁能源,以信息网及电、热力网络的方式进行了高效互联,让新能源这个“调皮鬼”,彻底变成了情绪稳定的“乖孩子”。
“我们园区内对新能源的指标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特地找来了‘光伏专家’正泰集团一起合作,现在整个园区内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了18MWp。”王宝琪说,目前中德生态园形成了稳定的新能源供能模式,不管是单位GDP能耗还是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解决了新能源发电问题后,我们便开始围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着力推动各项低碳技术与措施的落地,这其中就包括超低能耗被动房的规模化建设。”
“被动房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种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辐射和室内分布式供暖热源等各种被动式节能手段,与建筑围护结构高效节能技术相结合建造而成的低能耗房屋建筑,不仅耗能低,舒适度高,建筑寿命也长。”中德生态园被动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磊对记者说,可青岛并不能直接套用德国技术,由于气候带不同,德国人对热的需求大于冷的需求,而青岛人对热、冷、湿都有需求,对此,他们专门研发了一套“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该系统在为房屋带来新风的同时,还能同步解决冷、热、湿的问题。
通过技术与材料的运用,被动式建筑的节能降耗令人惊叹。“以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为例,预计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13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64吨,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节能可达92%以上。”中德生态园被动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项目部副部长王生说。
截至目前,整个园区内的被动房累计建设了80多万平方米,绿色节能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了600万平方米。中德生态园16个村改居、3000多家企业,冬季供热在保证温暖的同时,大幅降低碳排放量。现在园区正规划建设一座集办公、展示、能源管控调度等于一体的2万余平方米的智能绿塔,将被动房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地源热、空气源热、储能技术等集合到一起形成一座“零碳”建筑范例。
围绕被动房,中德生态园还带动了国内被动房保温、门窗、新风等领域的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已经汇聚起了数百家绿色低碳企业。随着国产化替代水平的提升,被动房的建造成本也得到了进一步降低,这为“零碳”建筑的未来发展夯实了根基。
经过多年探索,中德生态园厚积绿色低碳发展动能,成为园区发展优势。据悉,园区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案例被评为山东省自贸区制度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园区绿色发展建设经验在住建部和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予以推广,中德生态园也是我国唯一入选全球七个典型案例之一。在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评选中,中德生态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园区先后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渐进过程。”青岛市建筑节能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毅说,“在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青岛将在更多领域摸索出更多减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