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导演滑稽戏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他敬业爱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闲话上海》栏目采访何双林
【资料图】
记得两年前,《闲话上海》栏目组导演通知我:准备采访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双林老师,我心情是很愉快的,与何老师相识多年,见面机会并不多,可是经常会想到他,说起他。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滑稽剧团排演滑稽戏《错上加错》,请来何双林老师担任导演。剧团艺术委员会主任杨华生在全团会议上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从淮剧团请何双林来导戏?他懂滑稽戏吗?我告诉大家,双林是个人才,不仅戏唱得好,而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班,在首届上海戏剧节获得‘导演奖’。请他来导《错上加错》,我赞成。”
在排练场上,我很快发现何双林老师与众不同的亮点,尽管他对滑稽戏的套路与语言不太熟悉,但是,他能够充分发扬艺术民主,调动演员的创作积极性,对于一些语言“噱头”,他主张让演员在排练中尽量放足,然后,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逐一筛选采用。事实证明,何老师导演滑稽戏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滑稽戏《错上加错》收到较好的剧场效果,连续上演百余场。
起先,我并没有参加《错上加错》剧组。后来,有位演员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演出,团领导要我临时去顶替角色。虽然这个角色在戏中是个跑龙套的群众演员,但何老师依然认真地安排我参加排练,不厌其烦多次和我对台词、走位。最终,使我顺利完成演出任务。
何老师是淮剧名家,但是他没有名角架子,不仅认真完成本分工作,甚至还亲自粉墨登台临时“救场”。类似事例很多,可能何老师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是,这种“戏比天大”敬业爱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何双林担任戏曲执导
主演大型滑稽戏《复兴之光》是我艺术生涯中浓重的一笔,我在剧中扮演一位“小热昏”艺人“阿福”,角色年龄跨度大,从十多岁的青春少年到饱经风霜的百岁老人,难度可谓不小。其中有一场戏:在城隍庙茶馆中,面对为自己终身不嫁的富家小姐,“阿福”情真意切吐露衷肠。导演王辉荃在这里安排了一段淮剧唱段,唱词写得委婉抒情,很符合人物性格。但是,如何声情并茂唱得扣人心弦?我想到了向何双林老师求助。
何老师一口答应帮助我谱曲演唱,经过他深思熟虑,果然出手不凡,把“阿福”这个人物内心的盼见面、怕见面,割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何老师要求我演唱时,腔随情转,形随唱移,在他的辅导下,几乎每次演出,观众都会热烈鼓掌给我鼓励与肯定,我十分感谢何老师的辛勤劳动。
何老师出身淮剧世家,父亲何叫天是位享誉大江南北的淮剧泰斗,所创立的“自由调连环句”,是淮剧艺术的主要“生腔”,深受观众欢迎。何双林从小随父学艺,打下扎实基础,多次荣获个人表演奖项,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
生活中,何老师还是个孝子。1992年11月,上海美琪大戏院隆重举办“何叫天淮剧流派专场”,何老师是主要策划者,不仅请来筱文艳、杨占魁等淮剧大师,还邀请陈瑜、言兴朋、陈颖、章瑞虹等参加祝贺演出。记得那天,我唱了一段他的代表作《捡煤渣》,淮剧观众高兴极了,我一句出口:“推起了筛子……”台下观众异口同声唱了起来:“哗啦啦,仔细捡煤渣……”此时,观众与演员水乳相融,心灵相通,令人感动。谢幕时,热情直率的淮剧观众对我说了一句让我开心了好几天的话:“王汝刚,你说的苏北话蛮好听的,没得丑化我们苏北人……”
图|何双林为上海独脚戏艺术中心学员做讲座
2004年,何双林老师从艺50周年,举办庆祝活动,筱文艳、傅全香、蔡正仁、马莉莉、王珮瑜等几代艺术家前来祝贺,我写了一副对联,镶嵌了何双林老师的大名,表达我崇敬的心情:“泰斗嫡传世无双,名家独步傲艺林”。岁月流逝,友谊长存,如今,年已耄耋的何双林老师继续活跃在文艺舞台,为大大小小的剧团担任导演或艺术指导,硕果累累,我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艺术青春常驻。(王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