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 > 正文
宜昌“非遗+”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时间:2023-06-02 08:37:04   来源:三峡日报

5月25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20个优秀案例名单,宜昌市《三峡人家:沉浸式体验解锁非遗魅力》等5个案例入选。

近年来,宜昌市围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立足“非遗+节会、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扶贫、非遗+特色街区”等多种形式,切实推动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走出了一条“非遗+”文旅融合新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健全机制,打造传统工艺品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25日,去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亮相2023年春季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让全国各地的来客领略了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的独特魅力。会后,广州誉礼供应链公司、广州珀味贸易有限公司、广州金华安大酒楼连锁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与长盛川签约,达成合作。

近年来,宜昌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宜昌市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支持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五峰出台《非遗人才奖励办法》,对新创办的技艺类生产性企业给予专项补贴。秭归县出台《非遗扶贫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传统工艺非遗工坊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市级67项、县(市、区)级130多项。依托非遗传统工艺,在市场上树立了采花毛尖、一致魔芋、长盛川青砖茶、宜红茶、枝江布鞋、五峰竹编等5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工艺品牌。

搭建平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 5月21日,长阳土家服饰馆揭牌开馆,非遗工坊为乡村振兴再蓄力。

“将以长阳土家民族服饰工坊为范本,打造第二个集展示中心、研学中心、技艺传承中心和服饰产业生产加工中心为一身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长阳夷水女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土家服饰制作技艺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民族服饰馆创办人何凤琴说。

2021年以来,宜昌市财政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对市级非遗传承人给予补助。全市累计培训传承人及从业者2000余人次。各地依托非遗传统技艺、表演类项目建设“非遗工坊”52家,吸纳贫困户就业3000多人。

枝江布鞋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步步升”布鞋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每销售一双鞋可为手艺人增收120元;五峰精竹艺术工坊,带动乡村工匠128名,年销售作品3万多件;秭归山均艾草非遗工坊带动就业120人,人均月收入达1500元。

创新实践,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5月21日,土家发源地·湖北长阳第四届廪君文化旅游节在长阳启幕,《八月十五月儿明》《清江谣》等脍炙人口的土家山歌唱响清江河畔,十碗八扣、蒸粑粑等土家非遗美食在土家赶集会悉数登场。非遗气息浓厚的廪君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湘鄂黔渝巴人后裔赴长阳寻根问祖,擦亮长阳文旅融合靓丽名片。

宜昌每年定期举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昭君文化旅游节、嫘祖文化节、禀君文化旅游节、关陵庙会等非遗节会,让非遗焕发了新活力。同时,宜昌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先后打造了长盛川茶文化研学、枝江布鞋文化村、宜都青林谜镇、远安鹿苑旅游区、夷陵官庄版画村、车溪民俗旅游区等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大端午》《花咚咚的姐》《峡归175》等非遗演艺节目常年在景区演出,一大批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景区开展技艺展演展示、传徒授艺,为游客带来了“文化游”体验。

全市先后建立“非遗特色村”63个、“非遗特色街区”5个、“非遗产业园”7个,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共注册企业666个,全市“非遗+”产业总规模达67.3亿元,文化旅游的“非遗新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记者 郑健捷 通讯员 周勇)

标签:

精心推荐